我国园林中的语音符号

2023-12-08 21:16:25 华体会登不上

  言语学家赵元任说:“言语是人跟人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体系的行为方法。”汉语中有太多的同音字词,音同义不同。使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将语音和语义产生转用的修辞手法,称为“谐音”,是语音崇拜的一种体现。语音崇拜源于天然崇拜中对“人”本身的崇拜。古人以为,“名号之正,取之六合,六合为名号之大义也。”因此坚信语音有特别的法力,用咒语就能够祈福禳灾、降妖除魔。在人们日常外交中,言语知觉以作用于听觉体系的语音为根底,而语音能够直接取得某种约定俗成的语义,不用受字形捆绑。因此,谐音现已逾越了言语范畴,穿行在一些非言语范畴。作为中华文明归纳载体的园林,使用谐音很多物化为脍炙人口的吉利符号,成为园林的物质构建和装修元素,散发出汉语的共同气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认识和思想观念。

  《尚书》记载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园林中除了各式“福”字之外,与“福”谐音的吉利符号更多。“福”与“蝙蝠”的“蝠”同音,所以修建有“蝠厅”,水池有“蝠池”,雕琢有“五蝠捧寿”等。宋后受盛行的“蝙蝠扇”即折扇影响,因“扇”与“善”谐音、蝠即“福”,园林呈现了扇亭、扇形洞窗和折扇铺地等,标志扬善、行善有福等。

  葫芦与“福禄”谐音,园林修建有“葫芦门”、葫芦飞罩、落地罩等,葫芦门环涵义“伸手有福禄”。

  寿,除很多用“五福捧寿”图画,还有用猫和蝴蝶图画,“猫”与“耄”、“蝶”与“耋”谐音,“耄耋”代指“寿”。

  因鱼与“余”同音,“鱼”的符号备受喜爱。如三鲤共头铺地,三指“多”,“鲤”与“利”谐音,意为“多利聚头”;击磬双鲤鱼,击与“吉”、磬与“庆”、鲤鱼与“利”“余”谐音,很多见于园林花窗、铺地、木雕、雀替、门楼兜肚等;金鱼满塘,鱼与“玉”、塘与“堂”同音,即“堆金积玉”,见之于园林雕琢的金鱼和水草图画。姑苏园林大厅前植白玉兰、厅后植金桂,成为标配,以合“堆金积玉”之意。

  此外,还有如园林廊边玉雕“白菜”摆设,“白菜”与“百财”同音;“八”与“发”谐音,八角洞门、八角洞窗标志发财、兴旺。花台上种垂丝海棠、白玉兰和牡丹,也取“玉堂富有”之意。“九”在我国文明中被称为天数,是最大的阳数,“九”与“久”同音,长长久久,源源不断,遭到皇家园林的宠爱。喜鹊登梅花,喜上眉梢,喜鹊梧桐,“同”“桐”同音,意为“同喜”。宝瓶,“瓶”与“平”同音,双宝瓶门相对,为“平平安安”。

  表达中华民族胸襟广大、酷爱平和的图画,以“六(鹿)合(鹤)同(桐)春”铺地图画最为典型,姑苏留园和故宫御花园都有。颐和园乐寿堂前铜铸的梅花鹿(六)、仙鹤(合)和大瓶(和平)组合,取其谐音“六合和平”之意。园林摆设和吉利图画中还常常会呈现“大瓶”和“大象”,取与“和平”和“祥”谐音,标明“和平有祥”。

  我国士人偏心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风骨。不只“濂溪乐处”“远香”“香远益清”成为园林景点,并且因“荷花”也称“莲花”,“莲”“廉”同音,一株出水的莲花标志“一品清凉”,涵义居高位而不贪、公正廉洁。

  姑苏名园狮子林中有“云林洗梧桐”图。该图源于元末倪云林因友人偶吐一痰在清閟尊下的梧桐根须,唆使僮仆逐个加以洗刷的故事。园一名“洗梧园”,“洗梧”也是“洗吾”,洗刷身上尘俗的尘埃,抒情高尚的精力品质。元末山人曹善诚效法云林的“洗梧园”,也筑园名“洗梧”,以标明心迹。“洗梧”成为知识分子志趣高远、矗立高尚、心不蒙尘的标志。

  语音崇拜的一起也带来语音忌讳。如颐和园的“豳风桥”,原名“桑苎桥”。清光绪年间,因避咸丰名讳“詝”(与苎同音),且“桑苎”与“丧主”谐音,故取《诗经·豳风·七月》义改为豳风桥。语音忌讳中也包含方言语音。明代陆容云说:“民间俗讳,遍地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筷)儿’……”。

  古代读书人的最高抱负是经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兼济全国。所以,风俗有“前榉后朴”之说。因“榉”与“举”谐音,大门前种上榉树标明中举;“朴”与“仆”谐音,后边有家丁服侍着。堆塑有“公(功)鸡对天长鸣(名)”,谐音“功名”。科举准则称乡试、会试、殿试的榜首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所以,匾额用三个圆圈相套,荔枝、桂圆加核桃均为三种圆形生果图,“圆”与“元”谐音,意为“连中三元”。“一鹭莲科”即“一路连科”,以“鹭”谐音“路”,以莲蓬或莲花谐音“连”,或以成片的芦苇标志“连”之意,表达旧时人们对文人一路中科、宦途顺畅的祝愿。

  “槐”,从木,鬼声;“魁”,从斗,鬼声。“槐”“魁”音同,“魁”即居首,有夺冠之意,“槐”因此成为学宫植物标配。汉武帝时太学旁广植槐树,鼓舞学子夺冠,“槐市”也成为学子读书问学之地。宅园住所前庭植“槐”树,源于《周礼》“面三槐,三公位焉”的准则。朝廷种三槐,三公面槐而坐。“槐”者,“怀”也,指心胸国君和大众,故有“郁郁三槐,惟德之符”,标志家庭仁德,后衍为高官家世的标志。

  住所门楼上还常雕琢“十鹿”图,以与“食禄”谐音,表达享用国家俸禄的希望;园林花窗、铺地都有“瓶伸三戟”图画,“瓶”与“平”、“伸”与“升”、“戟”与“级”彼此谐音,意为“平升三级”;鸡冠花加铜镜加爵,涵义“加官(冠)晋(镜)爵”等,希望官运亨通。

  谐音达意作为一种言语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艺术性首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化俗为雅。将福禄寿喜财这些尘俗希望,以雅的方法表达出来,使人们在顺眼的一起,取得心灵安慰。诚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滋润,天然也能够少存些浊念。”

  二是化虚为实。化笼统为具象,使呆板、空泛的内容艺术化。图画的物质具象令人赏心顺眼,如仙鹤,神姿仙态、超凡脱俗;梅花鹿,体态轻盈、梅开五福。许多本来互不相干的物件,依据谐音进行了奇妙组合,成为脍炙人口的吉利符号,如瓜和蝴蝶,涵义瓜瓞绵绵;莲花与鱼,涵义比年有余;万年青、柿子和满意,涵义“万事满意”,等等。

  固然,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现象,但唯有汉语能将谐音发挥得酣畅淋漓。据学者计算,汉语中与谐音相关的仅修辞格就有13种之多。这些外形美丽且涵义深入的园林符号,不只给人以美的享用,并且渐渐的变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明印记和精力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