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我家周边的古镇却关门倒闭了

2025-01-17 06:55:26 木雕产品

  曾几何时,古镇旅游可是备受人们青睐的热门选择。在过去的那些年里,各地的古镇凭借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以及充满韵味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前往。

  那时候,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红利,大力扶持文旅产业发展,而古镇作为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与独特地域风情的存在,自然成了重点关注对象。与此同时,资本也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逐利而来。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推动下,大量资金如潮水般涌入古镇开发建设领域,于是乎,众多古镇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在中华大地各处涌现出来,呈现出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

  每逢节假日,那些知名古镇里总是人头攒动,游客们穿梭在古街古巷之中,欣赏着古色古香的建筑,感受着岁月留下的痕迹,品尝着特色美食,选购着充满民俗特色的纪念品。像浙江的乌镇、西塘,江苏的周庄,湖南的凤凰古城等,更是成为了古镇旅游的标志性名片,接待游客数量连年攀升,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还带动了周边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让古镇所在地区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成为了各地文旅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引得其他地方纷纷效仿,都渴望在古镇旅游这块大蛋糕上分得一块。

  然而,时过境迁,当下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那些曾经批量出现的古镇,如今很多都面临着颇为尴尬的衰败落寞局面。漫步在不少古镇中,往昔的热闹喧嚣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游客稀少、冷冷清清的场景。

  许多古镇里的商铺因为没有足够的客流量,经营难以为继,只能无奈选择关门倒闭,曾经门庭若市的店面,如今大门紧闭,门上贴着转让或者招租的告示,在风中摇曳,显得格外落寞。有些古镇即便还在勉强维持运营,但也是入不敷出,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打了水漂,亏损状况日益严重,甚至沦为了 “鬼城” 一般的存在。

  比如陕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地方政府当初砸了 3.5 亿元进行建设,本期望打造出一张闪亮的 “文化名片”,可结果开业不到一年人气就迅速滑坡,苦苦支撑 4 年后,最终只能拆除,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废墟,令人惋惜不已。还有济南的宋风古城,投资高达 40 亿元,耗时 5 年却连主体工程都没能完工,如今整个项目现场荒草丛生,几乎无人问津,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曾经的雄心壮志与如今的惨淡收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古镇开发过程中同质化问题太过严重,“查重率” 高达 99%,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大多都是青砖绿瓦、瓦舍勾栏、小桥流水的模样,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商业运营上也高度雷同,不管走到哪里的古镇,都能看到 “我在 ×× 很想你” 的路牌,吃到味道大同小异的臭豆腐、鱿鱼、烤肠这类小吃,卖的纪念品也无外乎是来自义乌的手串、手镯、镜子、梳子、簪子等,毫无特色可言,让游客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失去了重游的动力。另一方面,很多古镇在开发时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跟风上马项目,只想着复制那些成功古镇的模式,却忽略了自身的文化内涵挖掘与差异化打造,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陷入如今这样萧条冷清的现状,与往昔的繁荣形成了鲜明而又令人唏嘘的对比。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曾经可谓是借着电视剧《白鹿原》热播的东风,备受瞩目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地方政府投入了 3.5 亿元对其进行打造,本想着凭借这一极具陕西特色的文化 IP,打造出一张闪亮的地域 “文化名片”。它于 2016 年 5 月 1 日开园,开园初期那可是相当火爆,一天就能迎来 12 万人次的客流,在节假日的时候,景区周边甚至常常出现堵车长龙,茶楼等各类商铺也是生意兴隆,员工数量众多,收银员都得配备 3 个。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 2017 年 11 月,开园还不到两年,游客数量就开始锐减,许多商铺陆续关门。尽管后来在 2019 年 9 月进行了 “提升改造、暂停营业”,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衰败的命运,苦苦支撑 4 年后,只能拆除,如今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废墟,着实令人惋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违规用地,其规划的 498 亩土地属于未批先建,后续虽陆续拿到部分土地批文,但前期的问题已经对项目产生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短短两年时间内,仅仅 200 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集聚了 6 个文旅项目,同质项目扎堆,分散了客流,区域内竞争激烈。而且在经营过程中,商业化严重、内涵空心,除了关中小吃和一些常见旅游产品外,缺乏新意,无法满足游客 “寄托乡愁” 等深层次需求,也没有平衡好与商户、村民的利益分配,种种因素叠加,最终导致了它的落幕。

  济南宋风古城项目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总投资高达 40 亿元,按照国家 5A 级景区建设标准打造,规划用地 652 亩,由伟光汇通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济南市长清区政府携手合作,旨在打造集综合服务、文创娱乐、美食休闲、旅游商贸、山林度假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预计建成两年后将提供 3000 个就业岗位,实现年接待游客量 500 万人次以上。

  项目自 2019 年开工奠基,规划了三期,但进展却极为缓慢。从高空俯瞰,一期虽然已经初具规模,几栋带有古建筑风格特点的单体建筑封顶完毕,核心区的主体建筑 “申申堂” 也已完工,还安装了玻璃采光屋顶和仿古瓦,一层也装修完毕,可整个工地如今却是一片静悄悄,除了一名安保人员,再不见其他施工人员的身影,现场杂草丛生,东侧挖好的地基还没开始建设,一片荒芜,停工已经有一年多了。

  这个原本被当作长清 “门脸” 项目的古城,选址紧挨着京福高速收费站和大学城,交通便利,周边发展潜力大,大家都盼着它早日建成,可它却多次爽约开业时间。先是 2020 年 8 月未能按计划对外开业,后来又因开发商资金问题,2022 年项目一期被迫停摆,2023 年年底二期用地虽已底价成交,但始终未见复工动作,到现在几乎沦为了无人问津的烂尾工程,那曾经的雄心壮志也只能淹没在荒草丛中了。

  张家界大庸古城同样也是投入巨大,围绕着 “大庸” 这个历史 IP,当地斥资约 25 亿元精心打造,2016 年 6 月破土动工,2021 年 6 月试运营,2022 年 8 月全面完工,本被寄予厚望,是 “张家界单体投资最大的城市旅游文化项目”,按最初设想,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营业收入 4.85 亿元、净利润 1.85 亿元。

  可现实却很残酷,自运营 3 年多以来,大庸古城累计亏损已超 5 亿元,2024 年上半年,其日均购票人数竟不足 20 人,这样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如今停车场收费都成了重要收入来源,可见其经营压力之大。

  从规划层面来看,或许在项目规划初期,对市场需求和游客喜好的调研不够充分,未能精准把握游客对于旅游景点的核心诉求,导致古城的功能布局、景观设计等方面无法吸引游客。市场变化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旅游市场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更注重深度体验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大庸古城可能在这方面未能及时跟上市场的步伐,无法提供满足当下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再者,宣传不足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没有有效的宣传推广,即使拥有优质的资源也难以被大众知晓,大庸古城可能在宣传策略、渠道选择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知名度不高,无法吸引足够的游客前来。此外,旅游体验不佳,比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到不便或不满意,自然不会再次光顾,也不会向他人推荐,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大庸古城陷入了如今这样的经营困局之中。

  在古镇开发的热潮中,不少地方看到那些知名古镇赚得盆满钵满,便急切地想要复制其成功模式,却忽略了自身的独特性挖掘,从而陷入了盲目跟风与同质化竞争的泥沼。许多新建古镇在建筑风格上几乎如出一辙,清一色的青砖绿瓦、小桥流水,古街古巷也是千篇一律的布局,乍一看仿佛都是从同一个设计图纸里走出来的。就拿各地古镇常见的街道来说,走在其间,总能看到相似的店铺招牌,同样风格的门窗装饰,毫无新意可言。

  而商业业态方面更是高度雷同,几乎每个古镇都充斥着那些所谓的 “标配” 小吃,走到哪儿都能闻到臭豆腐、烤肠的味道,纪念品也大多是从义乌批发来的手串、梳子等,毫无本地特色。游客们起初可能还会抱着新鲜感去逛逛,但逛得多了,看到的都是一样的场景、一样的商品、一样的美食,审美疲劳便迅速袭来。当新鲜感褪去,游客很难产生二次消费的意愿,毕竟谁也不想在不同的地方重复体验相同的内容。长此以往,这些缺乏独特文化内涵的古镇,自然难以留住游客,经营也就越发艰难,最终只能走向倒闭的结局。

  古镇的建设往往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从前期的土地开发、古建筑修复或仿建,到各类基础设施的铺设等,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而且这些投入形成的资产还面临着折旧问题,随着时间推移,成本压力愈发凸显。同时,古镇运营过程中的维护成本也不容小觑,古建筑需要定期修缮保养,景区的环境卫生、设施设备更新等都需要持续投入资金。

  更有甚者,很多古镇建设是依靠大量贷款来支撑的,即便后期游客稀少,收入微薄,却依然要背负沉重的贷款利息,只能持续处于亏损状态。在运营管理方面,不少古镇缺乏专业的团队,运营模式粗放,没有精细地去规划业态布局、活动策划等。宣传推广上也做得不足,只是守着古镇等游客上门,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这样的做法显然难以吸引到足够多的游客。种种成本与运营上的压力堆积在一起,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得古镇喘不过气来,最终难以维持下去,只能无奈倒闭。

  部分古镇在选址时就存在先天不足,位置过于偏远,交通十分不便,游客想要前往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换乘多种交通工具,这就使得很多游客望而却步。而且周边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比如住宿选择有限、餐饮种类单一、缺少停车场等,让游客的出行体验大打折扣。

  在开发规划上同样缺乏科学合理性,一些古镇开发者忽视了本地特色,没有深入挖掘自身独有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而是生硬地照搬其他古镇模式,结果破坏了古镇原本应有的韵味和独特吸引力。比如有的古镇原本有着淳朴的乡土风貌,却被改造成了商业气息浓重、毫无特色的仿古建筑群,丢失了那份能让游客产生情感共鸣的原汁原味,自然也就难以在市场中立足,逐渐走向衰败倒闭的境地。

  批量化古镇的倒闭,带来的商业损失可谓惨重。大量的资金随着古镇的衰败而付诸东流,众多投资者原本怀揣着盈利的美好期望,投入巨额资金参与古镇开发建设,可结果却是血本无归。比如陕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地方政府砸下 3.5 亿元,本想打造一张闪亮的 “文化名片”,但开业不到一年人气就迅速滑坡,苦苦支撑 4 年后,最终只能拆除,投资全都打了水漂;济南的宋风古城,投资高达 40 亿元,耗时 5 年连主体工程都没能完工,如今荒草丛生,那些投入的资金也没了下文;还有张家界大庸古城,投入约 25 亿元,运营后却连年亏损,2024 年上半年日均购票人数竟不足 20 人,经营状况堪忧。

  从全国范围来看,过去十年间已开发或在建的古镇超 2800 个,其中至少有 100 多个被贴上了 “死亡名单”,这些古镇大多都有着不菲的投资,少则数亿元,多则数十亿元,然而却因游客稀少、运营不善等原因被迫关闭,前期投入的资金在古镇倒闭后,就如同石沉大海,回收无望。而且,古镇里的众多商业项目也随着古镇的倒闭陷入停滞或亏损状态,商铺关门大吉,曾经热闹的商业街变得冷冷清清,那些原本计划依靠古镇旅游带动的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也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客源,陷入经营困境,整个商业链条遭受重创,损失难以估量。

  古镇倒闭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土地资源被大量闲置浪费,许多古镇在建设时占用了不小的土地面积,有的选址偏远,开发者本期望通过打造古镇带动周边土地升值,然而古镇倒闭后,这些区域不仅没有如预期般繁荣起来,反而沦为无人问津之地,地价非但没有提升,甚至可能因为项目的失败而变得一文不值,原本可以用于其他更有价值开发的土地就这样被荒废。

  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投入也打了水漂。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古镇项目建设,给予开发商各种补贴、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可古镇最终倒闭,这些财政资金没有换来相应的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反而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同时,古镇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也都白白损耗,而且还阻碍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使得后续想要重新盘活这些区域、推动经济发展变得更加艰难,整体的资源浪费情况令人惋惜且痛心。

  面对众多衰败古镇的现状,我们不禁思考,它们是否还有机会重生,再次焕发出昔日的光彩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找准方向、采取合适的举措,衰败的古镇依然有可能迎来新的生机。

  首先,重新定位至关重要。古镇需要摆脱过去千篇一律的 “旅游购物街” 形象,深入挖掘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地域特色,明确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定位。比如有的古镇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渊源,那就可以围绕红色文化主题,打造红色旅游教育基地,设置红色故事讲解、红色历史场景还原等项目,吸引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群体;若古镇有着独特的传统手工艺传承,那就定位为传统手工艺体验小镇,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挖掘特色文化是古镇重生的核心所在。像乌镇,除了古色古香的建筑外观,还深入挖掘了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通过举办乌镇戏剧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戏剧爱好者和游客前往,极大地提升了古镇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有西塘古镇,将当地的吴越文化融入到古镇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古宅中的民俗展示,还是街头巷尾的传统表演,都让游客沉浸在独特的吴越风情之中。每个古镇都有自己的历史故事、民俗传统、名人轶事等,将这些元素充分挖掘并巧妙呈现出来,就能形成独一无二的吸引力。

  优化运营管理也是关键环节。组建专业的运营团队,对古镇的商业业态进行科学规划,避免恶性竞争和同质化经营。例如,可以根据古镇的规模和游客承载量,合理布局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各类店铺的数量和位置,引进有品质、有特色的商家入驻。同时,加强对古镇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在宣传推广方面,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通过精美的图片、有趣的短视频、深度的游记攻略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古镇的特色亮点,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联动,打造旅游线路组合。比如几个相邻的古镇联合推出 “古镇风情游” 套餐,游客购买一张通票就可以游览多个古镇,既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又能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总之,只要用心去探索、去实践,那些衰败的古镇依然有机会通过转型重生,重新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批量化古镇倒闭现象给我们带来了深刻且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后续古镇的开发建设及运营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明白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真正让古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得以传承,焕发出长久的生机与活力。

  一方面,要避免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过去众多古镇开发者看到成功案例便一哄而上,照搬照抄其模式,结果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千篇一律的古镇,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失去游览兴趣。后续在开发古镇前,一定要深入调研,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打造出有差异化、辨识度高的古镇项目。比如有的地方有着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那就要围绕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传统节日、特色服饰、饮食等方面做文章,而不是去模仿那些已经司空见惯的江南水乡风格古镇。

  另一方面,要重视科学规划和合理运营。在选址上要充分考虑交通便利性、周边配套设施完善程度等因素,不能选择过于偏远且基础设施欠缺的地方,不然会让游客望而却步。在建设过程中,要秉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尊重古镇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历史风貌,不能大拆大建,破坏了古镇的韵味和文化底蕴。同时,运营管理要精细且专业,注重提升服务的品质,培养专业的旅游服务人才,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再者,要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和游客体验的提升。古镇不仅仅是一堆古建筑的集合体,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地域文化的载体,要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深切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而不是仅仅走马观花式地看看建筑、买买纪念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等方式,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让他们愿意留下来、还想来。

  总之,我们要以那些倒闭的古镇为鉴,在未来古镇开发建设及运营中,最大限度地考虑各种因素,精心谋划、用心经营,让古镇真正成为传承文化、带动经济

  我们平时吃到的进口车厘子大多数来源于美国、智利和加拿大,这些国家的车厘子种植地与中国隔着半个地球,运输时间动辄20-30天。按理说,新鲜水果的损耗率高得惊人,它又是如何光鲜亮丽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车厘子的保鲜秘诀从源头开始。

  韩国警方进入总统官邸内部 越过第一道拦阻线日,韩国警方进入总统官邸内部,警方及公调处人员越过总统官邸内的第一道拦阻线。总统官邸布置的铁丝网正在被拆除。韩国警方及高级公职人员犯罪调查处(公调处)1月15日凌晨派出千余人前往位于首尔市龙山区的总统官邸,第二次执行尹锡悦逮捕令。

  这就是人间不公!731部队细菌战犯逃回日本后,很多人在医院、学校等公立机构担任要职

  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之一。1931年到1945年期间,731部队进行骇人听闻的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数千名中国、苏联、朝鲜战俘和中国平民被用于人体细菌和毒气实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举行“中国经济高水平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近年来,随着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的步伐加快,经济主体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投融资的内生需求慢慢地加强。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需求不断加强。

  (北京时间记者熊维熙报道)15日,据美国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知情的人偷偷表示,TikTok计划在周日,即1月19日美国“不卖就禁”法律生效的截止日期,主动向其1.7亿美国用户关闭应用程序。

  74岁的刘晓庆在高原上健步如飞把孙子辈的小年轻甩在身后去年年底刚闹出8个男友传闻的“庆奶”刘晓庆,最近又曝出新热搜了。去年庆奶的一位小前男友控诉她花心,自称热恋四年,到最后发现了自己只是众多“晓庆男孩”中的一员。

  中美终究还是没有谈妥,临近下台之前,拜登政府公布最强禁令,不许中国使用先进AI。有专家分析称,拜登政府试图通过限制 AI 芯片销售来阻碍中国先进 AI 的发展,无疑是出于维护其自身科技霸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