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致敬匠心初心不改!记凤桥竹刻匠人冯嘉生

2024-08-02 16:21:45 中式整装

  从世代传颂的《诗经》《离骚》,到绘画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竹子一直以来都是朴素而高雅的象征。从古人以竹为简到后人以刀为笔游走于竹片之上的雕刻,青翠的竹子始终和历史背景和文化紧紧结缘。而竹刻这项历经千年的古老艺术,至今仍在嘉禾大地上熠熠生辉。在2005年7月的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成果展暨首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冯嘉生的竹刻作品《清明上河图》获得该次展览的最高奖——天工奖。同年7月,凤桥竹刻被嘉兴市评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冯嘉生被列为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也想带一群人,将竹刻工艺传承下去。

  从世代传颂的《诗经》《离骚》,到绘画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竹子一直以来都是朴素而高雅的象征。从古人以竹为简到后人以刀为笔游走于竹片之上的雕刻,青翠的竹子始终和历史背景和文化紧紧结缘。而竹刻这项历经千年的古老艺术,至今仍在嘉禾大地上熠熠生辉……

  在南湖区凤桥镇,有一位竹刻匠人,名叫冯嘉生。74岁的他谦逊少言,但一聊起竹刻以及过往的那些人和事,骨子里那一股倔犟执著的秉性就这样散发开来,犹如竹一般,虚心劲节,坚韧不屈。或许正是有了这股韧性,他以刀为笔,用自己的一生刻画着他与竹的故事……

  从小冯嘉生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的一句赞许“蛮好的,有点天赋”,成了他立志一生追求艺术的动力。

  在凤桥镇新康路的一间小楼里,一扇窗前摆放着一张破旧的书桌。桌上有一盏陈旧的台灯、一大叠绘画手稿和琳琅满目的雕刻工具,这就是冯嘉生钻研竹刻的地方。

  “雕刻前首先要画好手稿,定好结构。”冯嘉生说,“在大框架确定好之后,就要精雕细作了,但是要说秘诀是没有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比如开始时刻的刀比较生疏,后来刻得多了,就知道刻几刀能使得脸部有凹凸和阴影,也是因有了这样的立体效果,人物神态就出来了。”为了捕捉灵感,他经常阅读画册和历史图书,揣摩下刀的角度以及与当时环境相适应的景物布局。

  刻的时间久了,冯嘉生对于竹子的研究也慢慢变得透彻。通过竹节、竹叶和竹子表面的颜色来判断竹子的“年龄”,这种经验,或许只有在时间的沉淀下才能获取。

  而对于每件作品,他都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在刻刀创作花卉、山水画作的过程中,冯嘉生还研究开创了一种“退韵”技法。以这种刀法创作的竹刻画面,朦胧中透出幽远深邃的层次感,能带给观者巨大的遐想空间,显现出一种亦真亦幻的独特韵味。

  在2005年7月的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成果展暨首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冯嘉生的竹刻作品《清明上河图》获得该次展览的最高奖——“天工奖”;

  同年7月,“凤桥竹刻”被嘉兴市评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冯嘉生被列为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非遗传承,不仅是要传承优秀的文化和技艺,也要结合各个时代的不同特色,进行创新。”这,是冯嘉生钻研的动力。

  这件一举拿下省“天工奖”的竹刻屏风《清明上河图》,就静静地陈列在冯嘉生的“半壶斋”工作室中。由50余枚竹片组成、长约3.2米的作品花了他整整两年的时间,而细看屏风上的刻画,景物无论巨细,无一疏漏,雕刻栩栩如生,就连赶牛人的皮鞭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是我的一幅反青竹刻作品。”冯嘉生介绍。由于竹刻作品的形式和尺幅一直以来都受到材料的限制,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性,冯嘉生在退休之后,就致力于钻研原材料的处理和突破。

  经过长期地试验和分析,冯嘉生发现,每年只有10月以后的竹子才能派上用场。经过多年的潜心研制,冯嘉生终于完全掌握了反青压平的绝技。2011年冯嘉生制作的反青压平工具拿到了两项国家专利。

  反青工艺也使冯嘉生的作品质量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有了平整的竹板,就能够准确的通过画面的需要通过几组竹片有机组合,创作大尺幅的竹刻作品了。2010年,冯嘉生的多件竹刻作品被省、市博物馆永久收藏。2014年5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上,冯嘉生制作的《竹刻·反青迎客图屏风》又喜获工艺美术奖。

  粗茶淡饭,粗布素衣。冯嘉生把精力都放在了对竹刻的执著追求上,从不满足,永无止境。

  在修缮一新的“半壶斋”工作室里,冯嘉生一个人,一盏灯,几十把刻刀在无数个安静的日夜里不停翻飞,一幅幅韵味别致的山水画就这样在竹子上精美呈现。

  今后,他想出一本书,总结自己的一生;他也想带一群人,将竹刻工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