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岳麓书院:我国仅有传承千年依然“活着”的学府

2023-11-29 03:14:23 中式整装

  弦歌不辍,千年承传,这儿是全国仅有还在接收学生的古代书院。11月18日,沿着长江读懂我国——万里长江行看望团来到岳麓书院,探寻湖湘文明的精华,解码千年书院历久弥新的奥妙。

  岳麓书院布局选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子方法。在讲解员带领下,看望团穿过大门、二门来到中轴线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方位——讲堂。

  首要映入眼帘的是檐前悬挂的匾额,上面镌刻着四个古拙苍劲的大字“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最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意在称誉河间献王刘德重视实证的治学风格。”岳麓书院讲解员介绍,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高级专门校园迁入岳麓书院时,时任校长的宾步程亲撰此匾,并将其作为校训,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宾步程乃湖南永州人,1903年被选拔留德,期间脚印广泛欧洲20余国。1910年回国,致力于开展民族工业。1914年-1924年期间,宾步程担任湖南公立工业高级专门校园校长。

  清末废书院而改书院。我国传统教育制度面对巨大革新,各种观念纷呈。宾步程在岳麓书院提出“脚踏实地”校训,是对中华文明、湖湘文明精华的承续,也是在纷乱世象下对莘莘学子的谆谆寄语和殷切期望。

  在讲堂一侧,是学子们自修、居住的当地“半学斋”。岳麓书院党委副书记马华华介绍,古代书院的教育学生的方法与今不同,大部分时刻是在寝室里自修,教师定时开讲,答复学生的问题。一同具奖赏和惩戒等一套齐备系统,勉励学子孜孜不倦肄业。

  在右手榜首间斋舍中,曾住过青年时期的,他推开窗户,就能看到“脚踏实地”的匾额。1917年-1919年,经过教师杨昌济的介绍,数次居住于此,吃苦攻读,爬岳麓山、登爱晚亭,主编《湘江谈论》《新湖南》。潜移默化,这块“脚踏实地”匾额,对“脚踏实地”思维的构成起到了最直观、最形象、最详细的启迪。

  在今后的革新征途中,不断饯别,也不断丰富和开展着“脚踏实地”的内在。1943年,“脚踏实地”被题为中央党校校训。1945年,党的七大将脚踏实地”写入党章,“脚踏实地”成为我国思维路线的中心。在我国革新的很多关键时刻,脚踏实地的精力都焕宣布耀眼的光辉。

  步入讲堂,只见正中摆放着一块木质屏风,上书南宋张栻为重修后的岳麓书院所编撰的《岳麓书院记》,文中写道“侯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罢了乎?盖欲成果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

  “为什么要办岳麓学院?张栻的答复是,不是为了培养获取功名利禄和专事雕刻语言文字者,而是成果传道济民之才。”马华华解说说,传道济民,咱们现在的解读便是传中华民间传统文明之道,要爱国利民。岳麓书院人才培养的方针不是名利的,它是站在国家建设和开展,增进公民福祉的方面出发来培养人才。传道济民十分能代表湖湘文明的精力,这也是岳麓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的主旨,一千多年来都是如此。

  屏风前有两把古雅寂静的鸡翅木交椅,为留念两位理学大师朱熹和张栻而设,让人揣想当年“朱张会讲”的盛景。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自福建崇安千里迢迢来到岳麓书院,与张栻一同评论中华传统经典,在书院两个月期间,两人常常在台上激辩,台下四方学子聚集,“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学术评论各持己见,两位理学大师共处却格外和谐。讲学期间,他们常相携到岳麓山顶看日出,看到红日初升,山川暴露,朱熹常常会振奋地大喊“赫曦、赫曦”,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啊。为了留念这次“会讲”,张栻专门在两人观看日出的当地修建了一座赫曦台。

  “‘朱张会讲’创始了我国教育史不同门户自在沟通对话、彼此质疑争辩的先河,展示出岳麓书院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不凭空捏造、小院高墙的开阔胸襟。”马华华说,尽管学术上有比武砥砺,两位理学大师却无文人相轻,而是志同道合,他们所展示的大家风范为我国文明史留下一段美谈。

  岳麓山顶的赫曦台已不存,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发现赫曦台原碑文,将设于书院大门邻近的前亭改名为赫曦台。

  看望团成员看到,现在的赫曦台为湖南当地戏台形制,真实与浪漫兼备,具有浓郁的湖湘修建美学特征。在赫曦台顶部的八角形藻井四周写有朱熹、张栻当年一同联咏的《登岳麓赫曦台连句》:“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烟云渺改变,国际穷深邃。怀古勇士志,忧时正人心。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两人对国际国际的打听,千年之下仍呼之欲出,直达人心。

  “朱张会讲”、赫曦台所代表的湖湘文明精力令学者们向往。“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在赫曦台内的屏风上,书写着明朝王守仁(阳明)的诗句。

  马华华介绍,王守仁当年在岳麓书院逗留的时刻并不长,可是却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季本、徐爱、罗洪先等后来纷繁追寻自己教师的脚步来到岳麓书院,使得岳麓书院在明代成为心学传达的重要地点。

  在岳麓书院讲堂右侧墙壁上的玻璃相框里,摆放着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由其时山长王文清手定的《岳麓书院学规》,全文仅108字,一共18条。前10条讲怎么为人,后8条讲怎么做学问,文字理解通畅,又包含深意。如“经常省问爸爸妈妈,朔望恭谒圣贤”“知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和“疑误定要力求”等,表达出务实仔细又重视人伦、文采斐然的通才人格教育理念。

  这一学规今日依然“活着”。它是湖南大学学生根本行为规范,印在学生守则夺目方位上。

  亲炙名师门下,这一古代书院的传统教育学生的方法,今日也“活着”。本科生在岳麓书院一入学就有导师,并且是4个——学业导师、班级导师、日子导师、爱好导师。

  相同“活着”的还有“朱张会讲”所代表的学术精力,“曩昔一周岳麓书院举行的各类讲座有12场。”马华华介绍。

  现在,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二级学院,接收学生五百多人,培养层次从本科生一直到博士后。首要研讨内容是中华优秀前史传统文明,在遵从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契合年代的拓宽,前史学专业会研讨中外前史,还设有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唐末发端的书院办学方法,一直到清末1901年清廷公布诏书,要全全国书院改为书院停止,不完全统计中华大地存在过的书院有七千多所。其间最为闻名的“四大书院”是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唐末五代和尚办学的基础上创立岳麓书院,到今日岳麓书院现已存世1047年。岳麓书院最大的魅力在于,她是现在我国仅有一座穿越千年依然‘活着’的书院,这在我国教育史,甚至国际教育史上都十分稀有。”马华华说,岳麓书院也是我国高级教育从古代成功转型现代大学的一个模范。“岳麓书院跨过千年,培养大批心胸全国、慎思明辨、起而行之的优秀人才。清中期以来,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晚近的邓中夏、蔡和森等都是从岳麓书院走出。事实上我国传统教育具有强壮的生命力,可以让咱们进一步深入研讨。”

  为何岳麓书院连续千年仍保有生机?马华华以为,自古以来这儿便是湖湘文明研讨的重镇,历代矢志兴学的士绅令人感佩,师生问道肄业的精力发出光辉。传道济民、经世致用、脚踏实地的湖湘文明精力在此得到承传。

  此外,在我国古代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岳麓书院勇于探索,坚持办学,走了一条正确的路途。现代教育兴起后,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级书院,再之后,湖南高级师范校园、湖南公立工业专门校园、湖南大学相继在此办学。怎么让传统书院连续,怎么跟现代的高级教育相结合,那一代湖湘先贤们如杨昌济等视野宽广、考虑良多,岳麓书院可以成功转型为现代大学与他们的尽力分不开。

  惟楚有才出自《左传》。史料记载,其时楚国面积很大,并无湖南湖北的差异。到清中期今后,省跟省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明晰,才有湖南湖北的说法。清朝适当长一段时刻,由于湖南没有考场,湖南考生有必要坐船跳过洞庭湖到湖北,与湖北考生一同参加考试。

  “湖南湖北的文明联络严密,朱熹不仅在岳麓书院讲学,他也到过武汉‘二程’新居、双凤亭等与‘二程’相关的当地。朱熹是福建理学家杨时三传弟子,而杨时曾到洛阳向宋代大理学家程颢、程颐讨教,站在雪地等候教师,‘程门立雪’成为理学南传的重要标志。‘二程’本籍河南,在武汉黄陂度过少年韶光。”湖北大学高级人文研讨院常务副院长张敏说,曩昔湖北省内研讨荆楚文明的学者重视湖南楚文明、以及湖南与湖北楚文明的联络相对较少。湖南楚文明兴旺昌盛,要想了解荆楚文明全貌,应该与湖南楚文明连在一同进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