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木刻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文明传达与信息同享供给了便当,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程。明清之际是雕版印刷大放异彩、全面遍及的年代,清内府以雄厚的人力和物力为后台,使刻书成为宣传国力的前言,“一书付之梨枣,可化一为千百”,为后世留下很多精巧的典籍。但书版具有唯一性,跟着前史变迁,难免遭受书厄浩劫,如档案记载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西华门清字经馆大火、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修书处大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京凹陷、1923年建福宫大火等,都对雕版形成无法估量的损坏。
北京故宫博物院日前正式敞开的“雕版馆”里,正在举行“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殿雕版文物展”。此次展览展出文物1.5万余件(组),要点展出32件(套)有代表性的文物,从国政、文教、技艺三方面,将清代宫殿雕版放入我国典籍史、印刷史、清代宫殿史的大布景中进行解读,发掘蕴含在雕版文物中的前史信息,发挥其在文献学中的特殊作用。据了解,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初次举行该类专题文物展览,是对故宫博物院保藏的雕版文物收拾与研讨的效果展示。
清代宫殿雕刻的书版、印刷成套的典籍,以及刊刻相关的原始档案,现如今大部分存于故宫博物院,一起,以武英殿为主的内府刻书旧址尚存,相对完好地保存了大规模印刷活动的痕迹。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张楠介绍:“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是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建立之时建立的组织之一,专司聚集收拾散落在清宫各殿的古籍及档案文献。现在,图书馆收藏古籍35万余册,再加上所藏的清宫雕版,全体藏量约60万余件。”
据介绍,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内府雕版21万余块,年代上至明代,下迄晚清,内容包含经史子集、政令文书等,文字包含汉、满、蒙、藏四种,具有版式各异、字体正经、图画美丽、雕刻精巧等特征。如展览中侧重出现的清内府顺治元年五月刻《摄政王令旨》雕版,就是一件现世稀有的、用来印刷政令文书的底版。据故宫博物院专业的人介绍,结合《清实录》的记载,这一令旨发布于清军入京之后,内容大意为:摄政王多尔衮劝诫各位王公和大臣,在此进步华夏之际,应各尽其职,不得为一时之利而贪污腐化,违者必将严惩——很有些汉高祖“约法三章”的意味。“《清史图典》中收录了这件底版的印刷品。作为下达谕旨、政令的凭据,其四周还套印有龙纹边框,规制极高。”专家这样以为,展览将雕版、档案、印刷品联合展示,彼此佐证,作为清代内府前期从事印刷活动的重要什物根据,展示了其在整饬朝纲和安稳国政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次展出的雕版文物,还处理了引发争辩的前史谜题。清代内府编修的书本,大多冠以“御制”“钦定”等词,以显示帝王的威望,而在这些典籍的御制序文落款处,大多印有帝王的闲章,关于其是钤印仍是刷印,研讨界曾有过争辩。跟着康熙“体元主人”“万几空闲”印文雕版的发现,这一争辩有了答案。展览中可以正常的看到,现已刻好的康熙的两枚印章就在展出的雕版上。
此次展出的《钦定国子监志·五屏风全图》雕版,版长约1.2米,是故宫博物院内最大、最长的整木雕版,印刷方法为整版印刷。一起展出的《钦定国子监志》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国子监刻本,也极具特征。据专业的人介绍,清道光年间,国子监刻《钦定国子监志》是国子监有志以来最好的刻本,别的,它不同于一般线装书一版刷印、对折成筒子叶,而是将此书中较长插图折叠装订,避免了将整版图画裁切,展卷披览时可将册页打开,以观全形。这种方法称为“蝴蝶镶”,是我国古代典籍印刷与装潢中难得一见的方式。
《钦定国子监志·五屏风全图》雕版和《钦定国子监志》清道光十四年(1834)国子监刻本
乾隆皇帝在《五经萃室联句》中称“自镂版始长兴之世,印竞麻沙;迨校刊盛端拱之年,功精雕造。良称宋椠,款题最擅荆溪;名重相台,藏弆久归西禄。昔者珍先片羽,吉光初现于麟经……影宋钞而雕梨重付,好将万本撒播”,称誉重新刊刻的典籍之珍稀。据介绍,故宫博物院举行此次展览的初衷,是期望让更多人有时机触摸收藏于宫中的珍稀雕版文物,了解雕版印刷背面的前史、文明和艺术价值。“吉光”是传说中的神兽,“片羽”则指“吉光”身上的一小块毛皮,正是由于清代宫殿雕版文物的宝贵,策展专家为展览取名为“吉光片羽”。
(本文首发于《我国文明报》2023年12月5日8版,图片均由故宫博物院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