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 通讯员 黄志鑫 黄小燕)“这个是咱们石井海蛎汤,你看里边一只只海蛎,就像郑成功练兵的战船,翻江倒海,所以雅称‘磨炼精兵’。”近来,在南安市石井镇中宪第,为了迎候来自台湾的宗亲郑家铨,郑家第23代后人郑家添与族员特别在中宪第内置办了一场“成功家宴”。
一场团圆宴,何故设在古厝之内,修建背面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闽台故事?近来,记者驱车来到“成功故乡”南安,探寻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背面的“两岸文明暗码”。
走在石井镇人声鼎沸的商业街延平路上,一片“闽南红”如凝结的朱砂映入眼帘,在楼宇树立中显得分外亮眼。清雍正年间历经祖孙三代数十年才告结束的这座府第,因主人曾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中宪第”。
“它是宫殿式府第,这在曾经算是别墅啊,很奢华。”郑家添感慨万千地说,红砖古厝集寓居、祭祀、教育三大功用于一体,是一个大家族的聚居地,反映了丰厚的中国民间传统文明、日子风俗以及宗教信仰,为研讨闽台联系史和闽南修建文明、修建艺术供给了可贵的什物材料。
跟从郑家添的脚步,记者看到正大门鎏金匾额的“中宪第”三字笔锋如戟,穿过三米八高的乌木大门,跨过高高的门槛,绕过屏风墙,就是豁然洞开的正厅。正厅中心悬挂着“恩伦世宠”牌子,右侧则高悬郑氏家训“朝夕克勤 不随风气”,依稀可见当年的绮丽风华和治家风仪。
从护厝西面走去,是个大花园,包含书房十二间、上下两大厅、演武厅、梳妆楼、月亮潭、九曲桥、水榭、亭阁、鱼池等,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绿树映衬其间,红花阵阵飘香,曲径通幽,酷似江南古园林,别有一番六合。
“中宪第是闽南古修建集大成之作,兼具前史与文明价值。”南安市博物馆馆长曾文国介绍,现存闽南古修建大都是近现代重修的,已不是原汁原味的原本相貌,“像中宪第这种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主体修建自完工到现在仍旧保存得如此无缺,实属十分可贵”。
曾文国说,中宪第的主体修建为四进,“听说其时有112间房,因为僭越了古代修建的礼制,所以对外声称只要99间”,这也令“九十九间”成了中宪第的一个别号。除了自身的修建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闽台联系的源源不绝。
相传郑成功后,南安的郑氏族员纷繁赴台,郑成功族裔郑运锦也是其中之一。清雍正年间,郑运锦在台湾开设“勃兴行”,专事两岸购销交易,一起组成海上运输船队,经商于海峡两岸及东南亚一带,成为一时巨富。后来,郑运锦荣归故里,斥巨资兴修府第,光宗耀祖。
“这儿的梁柱、门窗等木质构件所用的杉木和楠木,石阶、屏风墙等石质构件所用的石头,大都是当年从台湾运过来的。”郑家添和记者说,中宪第建好今后,台湾知府朱山还特地派人送来“恩伦世宠”匾额,将彰化鹿港改为“勃兴港”,并赠予乾隆皇帝御笔画“桃园三结义”一幅和“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下马牌一块。
郑运锦之子郑汝成承继父辈遗志,兴办教育、修建古刹、拓荒古运道、建桥铺路,深受大众敬爱,朝廷因郑家的功劳“既治商,不得从科甲以品其才”,乃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授州司马加五级,诰授“中宪大夫”荫及三代。郑汝成祖父增耀、祖母张氏林氏,父亲运锦、母亲黄氏,妻许氏,皆因其贵而得“中宪大夫”“恭人”等封赠。
“至今仍有许多郑运锦的子孙在台湾繁殖,中宪第与郑运锦的故事也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咱们族员去台湾旅行时,无意间发现有些当地还留有郑汝成的姓名,据考证是当年做慈悲留碑刻下的。”郑家添说,近年来,不断有台胞来中宪第参访,也验证了郑汝成在台湾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说法。
“中宪第兼具前史和实际两层价值,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咱们先后投入1300万元用于修正,期望更多人领会传统修建之美。”曾文国介绍,近年来,南安市充沛发掘中宪第的前史背景和文明内在,将中宪第与郑成功纪念馆、延平王祠、郑成功庙等景点串联起来,构成共同的闽南文明景观带,在两岸沟通来往中扮演着重要人物。
时至今日,穿过前史的风云,当台湾宗亲抚摸那些从宝岛运来的砖石,当郑氏后人指着族谱上的繁体字细说源流,200多年前的涛声便穿越韶光,在红砖墙上叩响悠长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