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区街道约170间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工。该项目涉及北台村、曹边村和沙涌村,于2024年11月初启动,改造工程用时不到2个月。改造后,农房风貌的整体性、协调性、美观性得到一定效果提升,古朴不失灵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百年侨村新风貌正悄然形成。
“房子建了将近30年,里面装修过好几次,外面始终没整修过。”南区街道村民杨先生说。
南区街道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在农房建设管护中,比起村整体风貌和房屋外观,群众普遍更注重个人喜好和室内装饰装修,此外,部分农房因处于闲置状态,长期无人打理,出现风貌不协调、不统一问题。
对此,南区街道以“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农房风貌管控提升为抓手,微改造、精提升,整体协调、局部差异,牵引打造“和谐、统一、特色、美观”的农房新风貌,让乡村成为慢慢的变多游客、创业者、文艺工作者的向往之地。
以北台村为例,村内有百年侨房,也有传统民居;有新建小洋楼,也有老旧锌铁棚。南区街道按照“保持现状一批、清拆整治一批、局部改造一批、加固修缮一批”的方式,在尊重并保留乡村原有肌理、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考虑改造后村容村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根据每户农房的真实的情况进行“一房一案”精准改造。对老侨房墙面只作清洗,对普通民居掉漆脱落的墙面,整体采用灰白色真石漆粉刷,部分铺装仿古青砖,达到“新旧融合、错落有致”。南区街道通过拆除或降低围墙、描画窗框、加强屋顶与墙身的线条等方式,打造“空间通透、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
北台村享有“中国空军之乡”的美誉,涌现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等名人。如今走进北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栩栩如生的飞机彩绘;行至著昆街,粉刷一新的墙壁已装上印有北台村“村标”的街牌。
据北台村经联社委员刘君乐介绍,未来将继续深挖厚植“航空”文化元素,在村里打造更多具有鲜明航空主题特色的打卡点。
“为什么要改造?”“改造出来跟设计的具体方案会不会不一样?”在农房改造提升之初,南区街道干部在前期入户走访时经常被问到这些问题。
为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南区街道有关部门在村里选取几户有代表性的农房作为样板示范,先行做改造提升,让施工效果“看得见、摸得着”,提升村民对农房改造的认可度、接受度和参与度。随着施工不断推进,其他村民纷纷主动到村经联社询问何时改造他们家。
“最难的还是说动村民拆除乱搭乱建的锌铁棚。”南区街道“百千万工程”镇村工作队副队长麦志红说。
北台村著昆街、著昆南街主街沿线不少农房存在私搭的锌铁棚,不仅不美观,还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南区街道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摸排锌铁棚搭建情况,并第一时间召开协调会,研讨形成近50户农房的锌铁棚初步整改方案。根据前期摸排结果,工作人员分组上门宣传农房风貌管控政策,了解锌铁棚实际使用情况,并结合村民意愿,现场研判形成每户锌铁棚最终整改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村民主动参与进来,北台村村民曹先生搬出自家的切割锯,亲自上阵拆除锌铁棚,“我开了一家修理店,常用的工具都有。看到工作人员忙前忙后,自己也想为村里出一份力。”他说。
南区街道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工程能够迅速完工,离不开干群齐心凝聚合力,也离不开结对共建企业的大力帮扶。
中铁建工、兴中集团等无偿助力南区农房改造施工,南区街道充分用好央企、国企结对共建的政策机遇,积极引导他们充分的发挥专业力量、行业优势,携手共同将“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如今,南区一栋栋农房披上靓丽“外衣”,旧农房成功蝶变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接下来,我们会积极总结该批农房改造提升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做法,推动北溪社区、良都社区全域顺利完成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南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百千万工程”镇村工作队队长顾春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