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画出版社2024年度好书三十佳

2024-12-29 13:08:05 中式整装

  经过一周的微信投票及社内评选,现正式推出2023年度上海书画出版社好书三十佳评选结果!

  《浙江书法大系》是一部集图像呈现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大型丛书,以浙江书法为研究对象,以书法学的历史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艺术价值、文物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为出发点,以系统整合和深入研究为目的,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紧密结合,全方位展现浙江书法的突出成就。其时代跨度为从先秦至近现代,研究内容有墨迹、碑志、摩崖、钟鼎铭文、兵器铭文、玉器铭文、钱币文字、镜铭、砖文、瓦当文字、陶文等所有出自浙江,或与浙江有密切关系的书法题材。

  侯马盟书自20世纪60年代出土以来,以其精美的朱书文字震惊考古界与书法界,但受历史条件所限,20世纪70年代至今出版的《侯马盟书》均以古文字研究为视角,对侯马盟书的书法特色呈现较少。《侯马盟书书法总集》甄选出土侯马盟书字迹清晰者近200件,以高清图版原大和500倍放大等方式,展现春秋时期晋国朱书书法的艺术特色。

  此外,本书结合古文字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对所甄选的近200件盟书进行释文厘定,以推动盟书书法的文字学研究。《侯马盟书书法总集》由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上海书画出版社共同推出。本书使用高清的图版资料、前沿的技术方法,首次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呈现这批珍贵文物,为广大书法与文字研究者、学习者提供崭新的研究和临习视角,对当代篆隶书法创作具备极其重大参考意义。

  《方寸万象:新见中国古代玺印封泥陶文集粹》(上下册),由著名古文字学家,一级教授刘钊、古玺印收藏家,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许雄志主编,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石继承协编。收录全国15 位知名玺印封泥陶文藏家珍藏的368 方全新见篆刻玺印资料,内容涵盖从先秦至南北朝的古玺、秦印、汉印、陶文、封泥等各大篆刻门类,全方面展现了古代玺印及古文字发展的辉煌历程。

  本书为目前玺印图录中放大倍率最高、细节显示最丰富多面的新见资料图录。书中特别从篆刻学习取法的角度,着重展示了玺印的局部细节,揭示了玺印线、形、质等秘诀,最高放大至原印的1000 倍,高清呈现了玺印、封泥、陶文的字口、线侧、印钮、印底等全方位细节,为玺印研究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是古文字研究的必备资料。

  本书收录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藏74 件石楬、碑刻、墓志、画像石,时间跨越东汉末到唐代480 余年,类型之丰、风格之多,通过艺术与考古相结合,以实物与拓本、原大与局部放大等形式,多方位、完整呈现展现这一地区近半世纪书体、书风的发展演变过程。

  66 件石楬为规整的汉隶,风格多样,记载了大量的随葬器物名称,其中一些器物名称前所未见,为名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为研究古代服饰、器具提供了珍贵的出土文献,这一些内容不但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古器物的认识。同时,高陵博物馆藏《十六国后赵鲁潜墓志》《唐杨贲墓志》《北齐贾宝墓志》《汉残碑》以及4 件汉画像,保存有诸多信息,佐证曹操高陵地理位置,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北京大学汉竹书书法”属上海书画出版社规划之“简帛书法大系”系列丛书,其中:《北京大学汉竹书书法(一)》为《老子》精选,为传世《老子》古本之一。其书法为标准汉隶八分书,极具艺术价值。《北京大学汉竹书书法(二)》为《仓颉篇》《儒家说丛》《阴阳家言》选简,其中《仓颉篇》为传世字书,书体接近篆隶。《儒家说丛》《阴阳家言》为汉隶。《北京大学汉竹书书法(三)》为《周驯》选简,是标准的八分书。《周驯》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著录但早已亡佚,北大简本《周驯》让西汉国家藏书中的一部重要典籍失而复得,使人们对汉人眼中的道家有了更加真切而丰富的认识,讲述的一些史事都是传世文献未曾记载的,为研究先秦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北京大学汉竹书书法(四)》为《妄稽》《反淫》选简。《妄稽》和《反淫》为汉赋,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书体为汉隶,具备极高的艺术性。《北京大学汉竹书书法(五)》为《六博》《堪舆》《节》《雨书》《荆决》等数术类文献选简。

  本书包括有原大简、放大简,附有释文。裸脊平装可180°平摊,色彩还原度高,适合临摹。厚薄适当,价格平实,图版精美,是临习和研究西汉书法的极佳一手资料。

  《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简称《张玄墓志》。因避清康熙帝玄烨名讳,故清人多称《张黑女墓志》,今沿用此名。此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原石久佚,清道光年间何绍基得剪裱旧拓孤本。民国时为艺苑真赏社主人秦文锦所得,今存其后人处。此志书刻俱佳,书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堪称北魏墓志之极品,备受后世书家钟爱。

  这件《张黑女墓志》百年前便曾出版,且有多个版本。近四十年来所有关于《张黑女墓志》的出版物均翻印自旧印本,皆以黑白版为底本。此次首次原色原大影印,以飨读者。书中另册有范景中教授撰写的前言,秦氏后人的后记。另附墓志释文、题跋及钤印释文。

  《花鸟画谱》是一套由上海中国画院花鸟组首批画师集体创作的带有教学性质的花鸟画课徒谱,由孙雪泥、唐云、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王个簃、吴青霞、陈秋草、张守成等近现代花鸟画大家共同创作。

  画谱共122幅,涵盖花卉、禽鸟、草虫、蔬果、树石等重要门类,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这些画稿出自近现代花鸟画大家之手,故艺术水准极高;二、画稿带有明显的教学性质:每页画稿针对物象的不同姿态、造型作多角度的描绘,另有不少是白描工笔与水墨写意一一对应者,以展现物象结构与绘制笔法。画稿还绘有步骤图,展现绘制的前后过程与具体方法。这样一套由海派花鸟画名家集体绘制,精致细腻、内容丰富而带有教学性质的画谱极为珍贵稀见,适合于临摹学习之用。本书为《花鸟画谱》典藏版,收录《花鸟画谱》全部122幅画稿,以8开、散页、盒装的形式予以高清出版。

  本书为浙江省博物馆《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展览图录,从不同于以往的跨学科视角,将鸟类学和绘画艺术结合,聚焦于宋代绘画中真实描绘的鸟类。以宋代花鸟画的“格物”精神为线索,精选真实表现鸟类特征和习性的40余件作品,广收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日本藤田美术馆等国内外10 余家重要收藏单位的宋代绘画,配以画面讲述和艺术解读。并选取部分作品,放大画中的鸟类局部,可供绘画爱好者和研究者欣赏、临摹。

  同时,为每一件作品中的鸟类配上相似角度的摄影作品,将宋画中的鸟类和现实自然中的鸟类作对比呈现,加以鸟类的中文、拉丁文学名,和专业的鸟类学讲解,突出体现了宋代画家对自然世界的深入观察和高超表现力,有助于对宋画的深入理解。

  《壬寅消夏录》是清末重臣兼收藏家端方(1861-1911)的书画藏品目录。实际编撰者为缪荃孙。《壬寅消夏录》四十卷,全书内容详赡,卷一记录晋唐书画,卷二至卷七记录五代宋书画,卷八至卷十四记录元代书画,卷十五至卷二十三记录明代书画,卷二十四至卷四十记录清代书画,期内容对于考订流传、鉴赏作品、文献辑佚,均具备极其重大的价值。其体例与按语对后出的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等书有直接的影响。

  此次《壬寅消夏录》整理,以续修四库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的海内孤本)为底本,以上海图书馆藏《壬寅消夏录残稿》一部十册作为校本及补充本。上海图书馆藏本中保留了二十八篇卷前目录,恰可与续修本互补,复原出完整的四十卷目录。它著录的藏品中也有百余件不见于续修本,有助于使后人了解匋斋藏品的全貌和编者取舍的标准。本次整理依据复原后的卷前目录,将两部稿本的内容重新拼缀复合,尽力恢复为删减之前的面貌。在点校整理的基础上,整理者还编制了人名作品名综合索引,使研究者更加有效使用此书。

  《中国历代名家篆刻边款释文集成》(上、下册)首次汇集明代文彭至近现代中国篆刻名家300位、7600余件作品,为当代篆刻名家韩天雍教授多年研究成果。传统印谱对边款内容鲜有释文,即使有也散布于多本印谱中。

  本书以时间为序,将所汇集篆刻作品的印文和边款内容加以释读,附印人小传、创作年代和部分作品印面、边款图片,对款文中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诗词等加以注解,并吸纳当今印学研究领域新成果,还收集了大量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为日本友人定制之作,是一部篆刻边款释文的集成性工具图书,对篆刻边款内容学习、印人研究以及印学研究都有便捷性和学术性。

  《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器物拓本全编(全四册)》为上海书画出版社“金石珍本丛刊”系列之一,收录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古器物拓本四十册。国家图书馆是海内外金石拓本收藏量最大的单位,其古籍馆金石类的“镇馆之宝”无疑是陈介祺所藏古器物拓本。陈介祺素有“晚清金石第一人”之称,本书为目前所见陈氏古器物拓本中门类最全、数量最多、传拓最精之作,首次原色、原大整理影印,可为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艺术学各门类提供重要资料。全书涵盖5大类、50种、1200余纸、850余件殷商到清代珍稀古器物精拓,为晚清金石学研究与收藏传统的系统展现。同时,本书全部拓本释文由著名古文字学家曹锦炎教授整理释读。

  《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也是现存唯一的“文字谱”实物,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琴用指法》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指法汇编。两种手卷均保存于日本博物馆,《碣石调幽兰》保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为日本国家级文化财(即日本文化遗产),《琴用指法》保存于彦根城博物馆,这两种珍贵文献首次经过正式授权,首次合璧,全彩高清正式出版,呈现在国内琴家的面前。特邀古琴名宿吴文光先生主编,撰写序言,并附上吴先生所作《幽兰》释谱版本及演奏录音。不仅极具收藏、欣赏价值,亦为当代琴家提供更多探究古法的线索。

  《浙江省博物藏甲骨文》是首次对浙江省博物馆藏甲骨文的全面、系统整理出版,将甲骨文字的书法艺术性与学术性高度结合,多维度展现珍贵的商代社会、历史、艺术信息。该项目将“考古与艺术”相结合,不仅在专业甲骨文字研究的基础上释读文字、手绘摹本,并撰写相关研究文章,体现其学术性,同时,首次全部采用最新摄影技术对甲骨正面、背面进行高精度摄影采集,还原甲骨文字的刀刻、墨书轨迹,与甲骨拓片共同全方位、多角度呈现甲骨文文字造型、书法之美,体现其艺术性。

  浙江省博物馆藏有甲骨计400余片,虽数量不巨,却不乏精品,亦见孤片、罕见片。这些甲骨文字跨越商代武丁到帝辛273年历史,商代社会的各方面皆有所反映,内容极为丰富,有卜祭祀先王、征伐、田猎、年成、风雨、旬、疾病、王出入及不少“兆辞”,涉及大乙、大甲、祖丁、祖辛、祖乙、妇好、妇妌、沚盛等王族、将领,是研究殷商历史、古代文字、甲骨文书法的珍贵新资料,它的出版对甲骨研究领域起到了填补江浙沪收藏部分空白的作用,对上古历史、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禮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聚集约620件套山东古代珍贵文物,其中近半数为一级文物。全书通过6大单元,收录陶瓷、玉石、青铜、雕塑、壁画等类别的精品文物,从日用到礼器、建筑、佛教、墓葬美术等等,全方位展现山东古代艺术,探寻华夏文明。收录李零等学者专论,深入解读文物材料。采用专业摄影图片,角度丰富、细节清晰,超1500幅图高还原度印刷,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聚集466件(组)山西古代珍贵文物,其中超半数为国家一级文物,8件为禁止出境(国)文物。全书通过6大单元,收录陶瓷、玉石、青铜、雕塑、壁画等类别的精品文物,从日用到礼器、建筑、佛教、墓葬美术等等,全方位展现山西古代艺术,探寻华夏文明。书中收录方闻、李零、邓淑苹等学者文章,深入解读材料,提供研究视角。超1500幅文物高清拍摄图版角度丰富、细节清晰,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2017 年发掘出土于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的 8 件新莽度量衡,是迄今首次经过科学发掘出土并一次性集中发现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汉代度量衡器。其制作精良,保存较完好,诏版、石权和衡杆上更是刻有内容相同的王莽“同律度量衡”81 字诏书铭文,其青铜“货版”更是首次发现,是王莽代汉并实行币制改革和度量衡改革的重要见证,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为新莽时期官方篆书,364 字作为官方法定标准篆书,承袭秦篆、下启汉篆、汉隶,既有一脉相承的特色,也呈现出风格多样的篆书风貌,重新定义同时期秦汉书法发展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为多样表现新莽度量衡的考古价值与艺术特征,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联合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史墙盘》“姊妹篇”,以4 开高清全景方式,200 倍铭文放大、高精细拓本并置呈现。同时收录考古、历史、艺术等领域专家学者文章 9 篇,多角度解读度量衡学术价值与意义。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亚洲最高等级古埃及文物出境展配套图录,也是2020年全球十大考古发现“萨卡拉”遗址首度大规模出版展示。图录收录168件古埃及珍贵文物,通过一部通史“法老的国度”和两个专题“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 展开独立叙事,展示了埃及文明的诸多方面。

  文物包括奥赛里斯、伊西斯、荷鲁斯、普塔等埃及著名神灵的形象。还收录了来自不同朝代、各位法老的宝物,以及官员、祭司等社会上层人物的塑像,如最富盛名的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雕像。此外,还包含有众多来自埃及境内现存唯一的猫神庙遗址的猫木乃伊、亡灵书等珍贵文献资料,直观呈现古埃及生死观。这些珍贵的文物,让观众得以一窥古埃及文明的灿烂。本图录还收录了另一类不同寻常的文物,包括石刀、重要的前王朝时期陶器、化妆用的调色板等。这些文物揭示了早期人类历史和古埃及人的日常社会生活。其品类丰富多彩,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家庭、宗教、墓葬等语境,折射出了埃及社会的多面性。

  《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是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2023 年度大展同名展览图录,“不朽”特展展出从新时期到当代漆器作品其中列入首批禁止出国文物2件,国家一级文物26件,新颖、精要、学术地展现漆器传承的文物之美与艺术之珍!本书首次以数十倍超高清展示5000年漆器史最重要标准件文物90件,勾勒漆器从良渚时期到当代漆器发展整体脉络,大篇幅呈现展览甚至上手都无法看见的漆器细节。以艺术之眼探索文物之美、历史之秘,从书、画、文、义……等多重角度全面、高清解密5000 年漆器“为何不朽”“不朽为何”“何为不朽”。一本在手,即可了解大漆艺术之精髓。

  《山东定陶汉墓出土文字精粹》为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出土文字砖的精选集粹。定陶汉墓是“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我国目前发现顶级规模、规格最高、保存最好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其出土手书墨迹或刻划文字砖共 3 万余块,是迄今发现最大体量的西汉晚期墨迹和刻划的砖铭文字群!这些手书砖文虽历经 2000 年,但笔迹仍然鲜艳。定陶文字砖铭的最大特点是书写者众多,而且多是制砖工匠,这代表了西汉晚期最为真实的民间书写水平。同时,作为同一陵寝出土的砖文,隶、草并行的情况是研究书体发展过程中多体并行与演变的全新史料,也是研究西汉晚期民间书风面貌的重要资料。

  本书精选文字砖中最具代表性的 340 余块朱书、白书、墨书、刻划砖文,涉及隶、草、篆三种书体。本书对收录砖文进行高清、多角度重新拍摄,并加以技术化处理,最大限度丰富已知汉代墨迹的艺术性。此批定陶出土砖文除为历史学、书法学、文字学提供全新资料之外,也为研究汉代的书写工具与材料提供宝贵的墨迹资料。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以其精美的泥塑造像和壁画闻名于世。本书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名展览配套图录,展出麦积山石窟精品138件(组),第44、62、123窟整窟复原,首次展示第121窟、“释迦会子”及127窟全部壁画,首次展出13窟大佛“装藏”,首次展出舍利塔地宫考古发掘出土的2尊造像,全景“揭秘”麦积山30个窟。本书是对麦积山石窟的一次全面展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索麦积山石窟的前世今生。书中的图片精美,文字翔实,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本书分为“发现”“保护”和“麦积奇观”三部分,不仅记录了麦积山石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还展示了石窟保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保护成果。通过这本书,读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麦积山石窟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同志在近代文学史上是一座值得世人仰望的高峰。本书精选了同志在世时公开发表的诗词三十九首,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具有很强的普及意义。《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前身上海书画社于1977年8月刊刻的木版雕刻书,是继木刻雕版《宣言》之后又一本发扬中国特色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的书籍,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2023年是同志诞辰130周年,特影印出版该书,具备极高的纪念意义。

  《寻山·问水·游胜: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珍》从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中国古地图收藏的代表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层层筛选8000余种舆图,精选其中的28件山图、25件川图、21件名胜图,聘请舆图专家李孝聪教授和中青年实力研究专家钟翀教授领衔主编,为读者们解读四百年间的长江、黄河、京杭大运河、三山五岳、皇家御园、苏杭名胜,呈现真正的中华千里江山图景,展现我国自然人文名胜的价值与意义。

  傅申是董其昌研究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对董其昌的生平、收藏和书画理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有着详细而全面的认识,深入而独到的见地。傅申著《董其昌研究》汇编了其数十年来关于董其昌的专题论文共计8篇,可谓董其昌研究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书中汇编的论文围绕着“《画说》及其作者的判断”“书学理论的建构”“书画船中的游历与创作”“存世书迹”等几个关键词展开讨论。这些都是董其昌的画论、书论中最核心的议题,其中《画说》作者的判定是傅申特有的直面问题的方法,其论证的过程为后学提供了开阔的思路。

  本书选取北宋至晚清书法史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现象做多元化的分析,反思传统书风的继承与演变,书法形制对创作的影响,典范的取舍,艺术风格与政治环境、社会心态、学术风气的相互影响等议题。其中涉及到宋高宗、王宠、钱坫、江声、邓尔雅等书史上或隐或显的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个人实践与创作取舍。以及《兰亭序》《淳化阁帖》等经典习书范本在不同时期文人创作中的使用情况。读者可从一个个案例中了解不同时段书法史发展的种种细节,并为当下的创作提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本书为扬之水 2012—2019 年赴日本参观奈良博物馆正仓院展览的记录。分为观展笔记和日记两部分。前者为扬之水对在正仓院特展所见文物的思考笔记,记录了古琴、古镜、文房用具、香炉、棋盘、金银首饰等等正仓院瑰宝……以一贯的严谨考证,结合诗词文献、考古材料及图像资料,带着我们品读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还原历史的原貌,呈现唐人的生活。

  后者为扬之水在日本期间的观展日记,记录了她参观的博物馆、古建筑,在书店所购得的书目,所遇之人与物等等经历见闻,文笔优美、亲切,细节丰富,带读者一起体验日本的风貌风光。

  纸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载体,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首次以年表的形式系统呈现纸文化的历史,以与纸相关的古今文献和出土材料为主线,兼及全球范围内与纸有关的多种历史材料,包括纺织技术、书写材料、印刷术、文化交流等。本书旨在以便携、经济的方式,整理、编汇重要材料,以适应大众快速了解纸文化的需求,亦可作为纸史研究的入门资料。

  《画间记》汇集了萧海春艺术随笔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山水画的创作、鉴赏、教学等诸多方面。这些文章记录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对有关中国山水画创作与传承的问题的思考和想法。其中许多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反映了当前中国山水画创作和拓展的许多思考,以及新思潮、新水墨在其中所经历的碰撞。对当下学习山水画的绘画爱好者极有裨益。

  本书为巫鸿编著、主持“中国材质艺术”丛书第二辑,书中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从早期玉器、三代时期的绿松石、西汉满城汉墓中的材质系统、明清时期的“发绣”、清代宝云阁铜殿,以及当代艺术家宋冬以“水”为媒材料的艺术实验来解读中国艺术中的礼仪文化与美学思想。在一个更基本的层次上探究艺术品的创造和意义,从而丰富中国艺术史的格局和内涵。

  晚明时期,生活在浙江嘉兴的文人、艺术家兼出版商周履靖出版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包括《绘林》《画薮》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多源画谱。这些作品立即大受欢迎,其内容和形式被当代出版物广泛袭用、传播。本书描述了此类出版物怎么来适应大众的文化品位与需求,并勾勒出画谱作为一种形式,如何满足与塑造日渐增长的读者的情感,又如何从流行文化的标志,转变为陈陈相因的图文。当对文人品位的掌握程度,成为衡量个人文化品位的标尺时,画谱作为现代早期中国的一种特殊商品,为非精英的读者提供了一种增加其社会资本的手段。

  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开始,便揭示了美术史与书籍史渊源。在西方,文艺复兴艺术家追求古希腊艺术便是通过书籍,中国古籍在艺术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美术史与书籍史》作为首本专注于探讨美术史与书籍相互关系的学术集刊,分为“专论”“札记”“资料”三大版块。其目的是深入挖掘并揭示两者间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通过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以促进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本书为《美术史与书籍史》第一辑,三篇研究聚焦法国藏书家格罗烈,分析其藏书对欧洲书籍装帧影响,并公布新发现旧藏以及介绍格罗烈藏书,展现其书籍美学追求与文化传承。另文探讨古籍版本仿真,明中叶后宋刻本稀少,古籍仿真复制成风,影响深远;南宋《唐人绝句》研究揭示其价值,对中日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中国山水画树法图式演变,提出四种类型;唐宋书籍发行与印刷繁荣,一文探讨本草古籍动物分类与图像生成;一文探讨文人题画与装潢制式关系,反映宋代以来文人风尚。一文概述李宣龚生平及雅集活动,反映动荡年代文人心态。

  本书在装帧设计上,普惠版选用进口亚光黑丝棉布,封面的烫金书名与诏版的压凹技术交相呼应,增强肃穆庄严、华丽凝重的氛围感。特别版选用和吉金颜色相仿的进口变色紫黄漆布,加之特种纸包布函套,在书斋中暖光的照射下,焕发特有的色彩。本书为4开大小,204页全景呈现,再造艺术与考古新范式。

  《幽兰妙指:唐抄古琴文献二种》限量典藏版为卷轴装。卷轴主体选用70克特制帘纹白玉宣纸,柔韧绵密,一卷到底无接头,舒卷自如;引首、拖尾装裱加长宋制祥云纹米白绫,更为牢固耐用,视觉效果大气典雅;包首与经折装封面的祥云纹图案提取自《碣石调幽兰》原卷,典雅大方,寓意吉祥,进一步贴近古卷原貌;轴片采用天然牛角,插签选择天然牛骨。还原千年古卷细节,追求古朴典雅美感。

  《魏张黑女墓志》(珍藏版)为蝴蝶装、仿原件样式,并附专属函套。内页正文采用240克微涂纸,280线四色精印,封面面板采用黑胡桃木边框,榫卯结构,正面包硬板后嵌入式,封面为原件梅花图精印封面及何绍基题签,采用进口布纹艺术纸,精印签条手工粘贴。本次出版为《张黑女墓志》自晚清最初黑白影印至今一百二十多年来,首次高精度原色原样复制出版!最大限度呈现出孤本《张黑女墓志》的奕奕神采。

  突破以往庄重、大气的装帧风格,《寻山·问水·游胜: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珍》根据山、川、名胜不同主题配色不同封面,选用远山绿、云水蓝、晚香玉作为封面色,并配以白描手法作为底图。书名采取烫亚金、绿金、蓝金工艺,与封面纸张相配合,极具韵味。同时,选用磨砂透明材质的pet作为护封,将表现山的延绵、水的起伏、名胜的层叠,通过模切工艺+UV六色印刷技术进行实现。此时,护封与内封互为补充,形成一幅幅完整的山水名胜图卷。函套采用磁吸设计,将封面按照主题裁切为三个部分,两端书背做镂空处理,只需轻轻打开,便可任意拿取。而最隐秘的惊喜,便是函套完全摊开后,一幅《西湖全图》的局部徐徐展开,可当作屏风放置书桌前,妥妥的一件精美艺术品!

  《方寸万象:新见中国古代玺印封泥陶文集粹》(上下册)封面设计以黑色、金色、红色作为主要色调,紧扣印章主题核心。护封的设计选择了稳重的黑色调,上下册分别采取了鎏金汉印、封泥,一为玺印本体,一为玺印最重要的使用方式。封面则采用红黑配色,与护封相互衬托,构建了一种统一和谐的整体视觉氛围。内文设计方面,图版经过专业视角筛选与精心制作,精心放大处理玺印细节,呈现了一场极具震撼力的视觉盛宴。此外,还将印章释文著录巧妙地布置于书口位置,明显提升了查阅的便捷性。

  《正仓院里的唐故事》由扬之水先生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副研究馆员史睿老师题签。装帧设计也尤为精美:函套选用特种亚麻纸,日式复古设计,烫雅金+起凸工艺制作;封面以大地纸精装,书名、图形印专色金,烫珍珠白。内文特别选用两款艺术纸,分别做四色及专色印刷,锁线装订配同色系丝带书签。开本上,从原有口袋本设计变为更通行32开精装本,版面重新设计,将横开本、竖排版,改为更符合阅读习惯的横排版。

  本书的装帧设计以麦积山自然风貌为灵感。以两种绿色、两种砂岩色,表现茂密森林环绕中的麦积山。绿色双织布从书脊延伸至封底,精钻彩烙纸烫印石窟线图,凸显雕凿质感。硬封下部用天然麻接裱表现山岩层次,同时与护封穿插叠加。书顶喷边暗合麦积山顶部覆盖的植被,使书籍设计形态层次特征巧妙凸显。

  作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合大运河沿线省(市)文物部门共同举办的“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展览的同名图录,本书在装帧设计上采用了空背锁线度平铺阅读;四色高清印刷,还原文物色彩之美。同时,拉页展示高清石刻壁画,辑封页、单元页水波纹模切。山茶灰艺术纸护封,并采用丝网印刷、水晶UV、油印、印银等工艺。

  大8开精装,四色精印;内页进口艺术纸,封面专色印刷;真实还原图片色彩,呈现图像高清细节。

  本书采用24开空脊锁线度摊平,让阅读更轻松舒适。水瑟纸护封,呈现绘画纸触感,腰封黑卡印银色专色文字,精致典雅让人爱不释手。专业调色校色,色彩细腻,版式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