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桃尧镇大美村的柚树丛中发现一座清朝的古民居,屏风画和木雕均保存无缺,还有一个堪比村庄小学的私塾,这便是梅县文物——大美村朝议第。
朝议第,即朝议大夫的私邸。据网上材料介绍,清朝朝议大夫是从四品文官,官位比正四品略低。屋主人张氏熙丞公建好房子后,将剩下的资金捐献给清政府,为奖赏熙丞公的义举,清政府敕封熙丞公为朝议大夫并赏戴花翎,故其府第名为朝议第。
从立于清朝宣统元年(即1909年)的石碑上可以正常的看到,熙丞公五十七寿,其后人介绍说,熙丞公生前未补遗(即没有实践就任)。更惋惜的是,清政府赏戴花翎并封朝议大夫的证据早已无踪,仅从石碑上可以正常的看到其时的一丝信息。
据寓居执政议第的张氏后人介绍,清朝光绪年间,他们的曾祖父辈即在新加坡做日用百货的批发生意,发财后托付家园的兄弟熙丞公掌管兴建了“朝议第”主楼、隶属私塾“养正家塾”和另一座房子(建渡槽桥时已悉数撤除,拆下来的三合土墙十分坚固,至今仍垒放执政议第门坪外围)。
光绪年间,寓居在大美村(旧时叫大塘尾)掌管建房的熙丞公认真负责监管,严厉把好质量关,木材、石材和三合土墙的质量都十分好。
100多年往后,朝议第主楼和养正家塾墙体虽未经补葺仍十分无缺,木质构件绝大多数也十分无缺,在梅州现存的百年古民居中,其修建质量之好也可谓模范。
朝议第为两进两横的两层楼土木结构的客家古民居,墙体均为典型的添加了黄糖、糯米饭的三合土墙,钉子都钉不进去。
凹入式门楼的上方的花卉图画木雕至今保存得十分无缺。大门两旁的对联“敬胜者吉,谦尊而光”模糊可辨。
两扇扎实的大木门仍然是原配的,门上的木纹十分明晰,一对古拙生锈的大铁环镶嵌在门上,记录着年月的故事。
门厅(下厅)的屏风上面的木质构件亦无缺无损,其上的画除色彩变暗外,全体保存得很好。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尚可辨认。
镀金的凤凰祥云木雕屏风厚达3厘米,其间一扇保存无缺,其他五扇因已损坏而拆了。
朝议第最值得称道的是保存了一百多年仍然无缺的私塾,私塾有两厅七房一天井四花池一鱼池,其规划堪比梅县其时的村庄小学,是梅县文化之乡的又一有力证据。
养正家塾归于锁形屋,单层。进门即为门厅,与门厅对称的方位为私塾教师的住宅,两者之间为天井,天井边际设置一金鱼池,金鱼池两头各有两个小花池。
古式锁头的锁置中心为厅堂,据说是教师上课的当地。厅堂两头各有三个小房间,是教师教导孩子看书的当地。
朝议第建好后,远在新加坡的熙丞公的侄媳妇思量婆拖儿带女回来家园大塘尾(现在的大美村)朝议第落户。思量婆的子女曾在私塾里读书,她的孙子退休后住执政议第安享晚年。
养正家塾或许是现在梅县境内未经补葺而原貌保存最无缺的清代私塾,从私塾的存在可以精确的看出梅县客家人自古以来对读书的注重,是梅县文化之乡的最好证据。难怪地处梅县桃尧山区偏远村庄的朝议第早在2012年即被评为梅县不行移动的文物。